最新消息

Pick a date Pick a date  
04/15
2018

淡江大學童軍團測試校園探索包

SDGs: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在探索的過程中,因為目標對象和我們預設的大學生不同,因此在某些題目(如:化學週期表)就會需要家長以及隊輔的幫忙。家長所扮演的是一個協助的角色,透過這樣的一個機制,我認為即便是國小生在家長的陪同下也是可以玩這個遊戲的,除了可以增進父母與小孩的感情外,同時也可讓家長進行對小孩的教育義務。

在遊戲的設計中,我們特別讓每個人手上都拿著不同的物件,包含:手機、地圖、探索書、密箋以及探索包。大家必須透過合作的方式才能順利破關,得到最終的寶藏。就當天的觀察而言,每個團隊在一開始時都沒有什麼團隊合作的觀念,拿探索書的看書、拿手機的看手機,遊戲其實是無法進行的,但是在隊輔的提醒下,每個小隊間開始分工合作,遊戲才得以順利進行。

活動時間: Sun, Apr 15, 2018

04/09
2018

淡水街道文化促進協會成員施俊宏先生導覽淡水漢人地區

SDGs:

地點:淡水漢人區

活動內容:
一、主講者簡介:
施俊宏先生是一個創業家,為淡水街道文化促進協會的成員之一,街道熟知淡水地區人文歷史。
二、活動內容摘要:
快速在淡水捷運站整隊出發後,以火車頭為起點,依序往老街、滬尾偕醫館再繞回漢人、洋人水溝界線最後至重建街結束這次的導覽。施俊宏先生在每個景點都以歷史背景作為介紹的基礎,再以古今對比加強學生對淡水的認識深度,最後以地方故事結尾,讓學生可以清楚瞭解地方發展脈絡。
在收集素材方面,學生各自分配工作,如,紀錄、拍攝、拍照及錄音等,大家各司其職,在有限的時間以及空間內,盡他們所能收集任何可能會用的素材,以便後續發想尋寶包時有更多的可能性。

活動時間: Mon, Apr 9, 2018

04/09
2018

淡水街道文化促進協會會長張仰賢先生導覽淡水漢人區

SDGs:

地點:淡水漢人區

活動內容:
一、主講者簡介:
淡水街道文化促進協會會長張仰賢於淡水重建街創立心波力書房並活絡於淡水各地區,企盼能為淡水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二、活動內容摘要:
淡水街道文化促進協會會長張仰賢在導覽時以中正路、清水街市場、淡水龍山寺、施家古厝、清水祖師廟、清水祖師廟旁的金爐、防空洞、同善宮、重建街階梯、許順記、彩繪階梯、戀愛巷(又名為狗屎巷)、心波力簡單書店等為主要路線,帶領同學從不一樣的角度去看淡水,進而強化他們對淡水的認知,助於大家在發想淡水尋寶包時有更多的素材可以發想。
此外,在導覽的過程中導覽者張仰賢亦不斷的以歷史文化和現代的衝突作為議題,帶領大家去深入思考文化歷史的去留以及都更,讓大家對於探索包的後續發展不單只是縮限於有趣、好玩以及如何吸引別人來玩等,更深層的是教育、省思以及醒悟並喚起大眾對於歷史文化的意識。

活動時間: Mon, Apr 9, 2018

03/26
2018

香草街屋蔡以倫先生至淡江大學演講

SDGs:

地點:商管大樓B502教室

活動內容:
一、主講者簡介:
蔡以倫先生為香草街屋的創辦人,熱愛淡水地區。在離開淡水多年後,再次回到淡水,投身於文化歷史中,為保留淡水地區文化而努力。
二、活動內容摘要:
演講者為香草街屋創辦人蔡以倫,在此次演講開始前涂敏芬老師準備蔡以倫先生所種植的香草-秋韵,讓大家邊品嚐邊聽演講。演講開始時,蔡以倫先生先介紹自己,接著講者開始定義淡水漢人區的地理位置。從老街的正中心福佑宮開始延伸並以畫家陳澄波的畫為主軸,闡述古今淡水風貌的轉變,在建構大家對淡水的認識之餘不忘帶入地方不不為人知的小故事,如:福佑宮裡的望高樓碑誌、重建街的戀愛巷、光緒皇帝親頒的三匾額、清水祖師廟的繞境…等。
最後演講者以淡水古蹟爭議作為收尾,為力保古蹟許多人都做了許多努力。如:2010年社會運動「站滿重建街」、2013年第二次社會運動「讚滿重建街」,透過社區營造辦辦市集活動跟在地的協會組織,企盼能保存重建街的原始風貌、保存淡水的文化。
在講者蔡以倫先生演講的過程中,每位學生皆以心智圖的方式記錄演講內容。

活動時間: Mon, Mar 26, 2018

01/04
2018

《不,一樣》黃琦妮-新住民志企劃製作紀實

SDGs:

地點:三芝區、淡水區

活動內容:
紀錄片紀實活動以大傳系王慰慈老師為擔綱,起因深入瞭解淡水好生活的新住民朋友,活動開始時王老師先教導學生紀錄片的企劃製作方式並讓同學接觸大淡水地區新住民朋友的相關資訊,對新住民朋友有初步的概念。之後介紹新住民朋友可能面對的難題,希望藉由實際拍攝紀錄片方式代替演講或上課,深入新住民朋友生活,以受訪者及同學的角度,拍攝屬於新住民朋友的故事,並從中學習企劃製作的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起先同學們與菲律賓籍黃琦妮相處後決定以「不分你我」的概念貫穿整個影片,但概念抽象、選材困難,後續逐步修正訪談豐富整個內容。爾後訪談的過程中黃琦妮分享她成立菲台之音幫助在台同胞的心路歷程、信仰、參與舉辦過的活動,但排斥私生活被拍攝,一度讓同學們受到阻礙,幸好經過持續的溝通達成。從中我們瞭解受訪者對拉近台菲間的距離並促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所作的貢獻與熱誠,也感受到受訪者在台面臨的困境。過程中同學們學習團隊合作,改變他們對新住民朋友既有的想法與認知,並經由數次拍攝過程,實際操作並修正錯誤,如天候因素導致溝通觀感不佳、訪談內容貧乏等問題熟悉拍攝流程。藉由王慰慈老師、全班同學與受訪者對初始影片的觀看想法與建議,逐一修改讓紀錄片的內容更加完整,同時也讓我們思考社會與媒體報導上對新住民朋友的刻板印象,是否具客觀公正?同學們可透過學校教育改變想法,是否意味學校教育與地方間產生相輔相成的關係,同學們經由認識地方更能認同與理解這片土地並願意繼續在地方發展,這部分值得我們檢討與省思。

活動時間: Thu, Jan 4, 2018 ~ Tue, May 15, 2018

01/04
2018

《漂流芹》甘翠愛-新住民志企劃製作紀實

SDGs:

地點:三芝區、淡水區

活動內容:
紀錄片紀實活動以大傳系王慰慈老師為擔綱,為深入瞭解淡水好生活的新住民朋友就必須先認識淡水人文風情與習得影片相關企劃製作方式,因此王老師於活動開始先教導學生學習紀錄片的相關內容並讓同學接觸大淡水地區新住民朋友的相關資訊,先對新住民朋友有個初步的概念。爾後,介紹新住民朋友可能面對的難題,希冀透過以實際拍攝紀錄片體驗代替演講或課堂解說,深入新住民朋友生活,以受訪者及同學的角度,譜出屬於新住民朋友的故事,並且從中習得企劃拍攝製作的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在與越南籍甘翠愛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剛開始因語言差異影響拍攝進度,同學們充滿挫折感,但不久大家互相熟悉,語言方面也獲得改善,甘翠愛逐漸打開心房開始娓娓道來她的故事。我們了解到甘翠愛獨自養育孩子、有著有口難言的想法與好朋友的支持,也經由訪談體會到新住民朋友在台婚姻、生活、經濟、下一代教育上的壓力,面臨重重考驗。過程中同學們學習體諒與尊重,改變他們原有對新住民朋友的想法與認知,經由數次拍攝經驗,實際操作並修正錯誤如收音、現場環境因素等問題,熟悉拍攝流程。透過受訪者、王慰慈老師與全班同學對初始影片的觀看想法與建議,讓紀錄片的內容更加生動,同時也讓我們開始省思社會與媒體報導上對新住民朋友的異樣眼光與刻板印象,是否真的客觀正確?同學們經由學校教育的方式改變想法,是否意味著教育與地方的關係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連結,值得我們思考與反省。

活動時間: Thu, Jan 4, 2018 ~ Tue, May 15, 2018

01/04
2018

《破柬而出》陳秀玲-新住民志企劃製作紀實

SDGs:

地點:三芝區、淡水區

活動內容:
活動以大傳系王慰慈老師為擔綱,目的深入瞭解淡水好生活的新住民朋友。因此活動開始時王老師先教導學生學習紀錄片專業知識並讓同學接觸大淡水地區新住民朋友的相關資訊,先對新住民朋友有初步的概念。之後介紹新住民朋友可能面對的難題,希望藉由實際拍攝紀錄片方式代替演講或上課,深入新住民朋友生活,以受訪者及同學的角度,拍攝屬於新住民朋友的故事,並從中學習企劃製作的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柬埔寨籍陳秀玲剛開始面對鏡頭時,並不怕生,但同學們因不熟悉拍攝畫面掌控,加上受訪者忙碌,所以初訪不太順利。之後同學在相處溝通過程逐漸掌握訣竅,但對訪談技巧及內容、攝影問題仍是考驗。訪談的過程中手巧的陳秀玲樂意分享她的家庭生活、參與活動、縫紉工作、廚藝的故事。從中我們瞭解陳秀玲平日參與國小的相關推廣活動,並教學手作縫紉課程,也感受到她在台面臨語言不通、家庭、生活上的困境。同學們藉由拍攝紀錄片體驗學習團隊合作,改變他們對新住民朋友既定的想法與認知,並經由多次拍攝過程,實際操作並修正如收音、影像環境、訪談內容空洞因素等錯誤,熟悉拍攝流程。經由受訪者、王慰慈老師與全班同學對初始影片的觀看想法與建議,逐一修正讓紀錄片的內容更加完整,一方面也讓我們思考社會與媒體報導上對新住民朋友的負面觀感,是否具公正客觀?同學們可藉由學校教育改變想法,是否代表學校教育與地方社區關係產生正向的變化,同學們經由認識地方更能理解與認同這片土地並願意繼續在地方發展,這部分值得我們省思。

活動時間: Thu, Jan 4, 2018 ~ Tue, May 15, 2018

01/04
2018

《塾|賢》吳淑嫺-新住民志企劃製作紀實

SDGs:

地點:三芝區、淡水區

活動內容:
活動目的在於深入瞭解淡水好生活的新住民朋友為其發聲拍攝紀錄片,以大傳系王慰慈老師為擔綱,首先活動開始時王老師先教導學生紀錄片的企劃製作內容並讓同學認識大淡水地區新住民朋友的相關資訊,先對新住民朋友有個初步的概念。之後介紹新住民朋友可能面對的困難,希冀經由實際拍攝紀錄片的方式代替講座或上課,深入新住民朋友生活,以受訪者及同學的角度,拍攝屬於新住民朋友的故事,並從中習得企劃製作的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同學們以越南籍吳淑嫺作為新住民融入台灣的成長歷程作為核心架構,分作妻子的成長、母親的成長、教師的成長三部分作呈現她「愛學習」的特性。採訪的過程中了解到吳淑嫺從小就喜愛學習,來台後因家庭因素中斷學習,爾後孩子長大又開始求學。她侃侃而談有關她的家人、當老師工作經歷、朋友及家人相處的點滴故事,也感受到她努力奮鬥的過程及在台面臨的諸多考驗與如何克服。過程中同學們學會尊重與互助,改變他們既有對新住民朋友的想法與認知,並透過數次拍攝經驗,實際操作並修正錯誤,如燈光收音、訪談問題空洞、鏡頭缺乏穩定度等問題熟悉拍攝流程。透過受訪者、王慰慈老師與全班同學對初始影片的觀看想法與建議,逐一修正讓紀錄片的內容更加活潑,同時也省思媒體報導與社會上對新住民朋友的負面評價,是否真的客觀正確?同學們可藉由學校教育的方式改變想法,是否意味學校教育與地方關係是有關聯性,同學們經由認識地方來認同這片土地並願意繼續耕耘,這點值得我們反省與思考。

活動時間: Thu, Jan 4, 2018 ~ Tue, May 15, 2018

01/04
2018

《辛辣琴生》高琴-新住民志企劃製作紀實

SDGs:

地點:三芝區、淡水區

活動內容:
紀錄片紀實活動起因深入瞭解淡水好生活的新住民朋友,以大傳系王慰慈老師為擔綱,因此活動開始時王老師先教導學生學習紀錄片相關內容並讓同學接觸大淡水地區新住民朋友的相關資訊,先對新住民朋友有初步的概念。之後介紹新住民朋友可能面對的困境,希望藉由實際拍攝紀錄片方式代替演講或上課,深入新住民朋友生活,以受訪者及同學的角度,拍攝屬於新住民朋友的故事,並從中學習企劃製作的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同學們與福建籍高琴相處溝通過程一切都很順利,熱情開朗的高琴很願意分享她的生活,真情流露、打開心扉分享她因逢家變來台、受騙、工作的經歷與自身開店的故事。彼此互動中我們瞭解高琴她成為女兒的榜樣,化阻力為動力,成就餐飲事業,也感受到她在台面臨家庭、事業、生活上的困難。過程中同學們學習尊重與合作,改變他們對新住民朋友既定的想法與認知,並經由數次拍攝過程,實際操作並修正錯誤,如收音、影像環境因素等問題熟悉拍攝流程。藉由王慰慈老師、全班同學與受訪者對初始影片的觀看想法與建議,逐一修改讓紀錄片的內容更加生動流暢,同時也讓我們思考社會與媒體報導上對新住民朋友的刻板印象與負面觀感,是否具公正客觀?同學們可透過學校教育改變想法,是否意味學校教育與地方社區間發展產生關係,同學們經由認識地方更能理解與認同這片土地並願意繼續在地方發展,這部分值得我們反思。

活動時間: Thu, Jan 4, 2018 ~ Tue, May 15, 2018

01/04
2018

《欣情》李欣-新住民志企劃製作紀實

SDGs:

地點:三芝區、淡水區

活動內容:
紀錄片紀實活動以大傳系王慰慈老師為擔綱,為深入瞭解淡水好生活的新住民朋友須先認識淡水人文風情與習得影片相關企劃製作方式,因此王老師於活動開始先教導學生學習紀錄片的知識並讓同學接觸大淡水地區新住民朋友的相關資訊,先對新住民朋友有個初步的概念。爾後,介紹新住民朋友可能面對的困難處,希冀透過以實際拍攝紀錄片體驗代替演講或課堂解說,深入新住民朋友生活,以受訪者及同學的角度,譜出屬於新住民朋友的故事,並且從中習得企劃拍攝製作的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剛開始在與大陸江蘇籍李欣溝通主要是經由平常生活的狀況切入,讓害羞的她卸下心房,逐漸打開心扉訴說她的故事。我們了解到李欣愛拍照記錄日常生活,年少時嫁來台灣,曾經照顧老小到身心出狀況,後來有朋友的支持並找回樂於助人的心路歷程,也從互動中體會到新住民朋友在台婚姻、生活上的艱辛,面臨重重考驗。透過拍攝紀錄片體驗讓同學們學會體諒與包容,改變他們原有對新住民朋友的想法與認知,經由數次拍攝經驗,實際操作並修正如收音、影像環境因素等問題,熟悉拍攝流程。透過受訪者、王慰慈老師與全班同學對初始影片的觀看想法與建議,讓紀錄片的內容更加生動,同時也讓我們開始思考社會與媒體報導上對新住民朋友的異樣眼光與刻板印象,是否真的客觀正確?同學們經由學校教育的方式改變想法,是否意味著教育與地方的關係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連結,值得我們反省與檢討。

活動時間: Thu, Jan 4, 2018 ~ Tue, May 15,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