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Pick a date Pick a date  
01/01
2022

「在淡水、住下來」工作坊

SDGs:永續城市與社區 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發掘生活面貌,推進對於美好生活的關注
淡水人口持續增加,2022年底約有185,400人。在20年間由九萬人增加到將近十九萬,這些新的進住人口,分住在幾個歷史街區周邊的重劃區與淡海新市鎮。倍增的人後已經改變城鎮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需要務實的探討當下淡水的生活面貌,淡水城鎮除了觀光之外,也是許多人的生活城市。本校師生長期參與淡水地區的許多議題的行動與倡議,與地方團隊凝聚夥伴關係。共同努力在都市發展力量下,去倡議如何以維護地方特色(自然與歷史人文),發展成為好的居住城市。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我們關注於整體社會認知的擴大,如何透過一次次的行動,推進對於好生活的關注。
連結在地資源,共作共創的都市重構
淡水好生活計畫主軸從「永續生活圈營造」轉變為「學習型城鄉建構」,與在地社群共同努力,希望可以透過「經營自己生活方式」的倡議,去連結淡水歷史市街與農村的相關資源,倡議優質的生活方式作為提案構想。「將整個城鎮的自然與人文資產當作條件的都市功能重構議題」會是淡水新發展趨勢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會是影響淡水發展圖像的力量。從「共學共備」到「共作共創」的賦能增能行動會是本計畫在個體與社會之間的潛在任務。
「公共論壇」是淡水社區大學重要的年度活動,在淡水地區扮演積極的導引作用。本計畫受邀請,參與公共論壇的議題設定與論壇規劃,邀請專家參與等事務。提出「在淡水、住下來」作為主題,進行二年的論壇活動。
§ 2021年5月2日,以「交通建設如何支持淡水的永續發展」為題。邀請本校運管系張勝雄教授以「淡水需要怎樣 的交通模式?」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並由建築學系黃瑞茂教授以市民參與方式進行共筆工作坊,盤整一般生活者的親身經驗與期望。
§ 2022年10月31日,以「重回老街,經營一個觀光與在地生活共享的城市」為題。邀請文化大學建築學系鄭人豪教授進行專題演講。工作坊是以疫情之後淡水市街的觀光產業受到極大的影響,這段時間,店家紛紛尋找出路,商圈協會如何尋求創生發展的契機?
除了觀光支持,近年來淡水居住人口增加,回應主題「在淡水、住下來」,這些選擇住下來的淡水人,如接近淡水的人文與自然資源,回到擁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歷史街區是住在淡水的享受。而將老街當作日常生活所在,一方面接近與滿足生活的多樣,也將帶來老街的新的機會。透過這次的工作坊,我們一起思考共贏之策。
透過年度的公共論壇,形成地方發展的共識,尋求合作,提供相關機制後續努力的方式。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01/01
2022

韌性城市之淡水商圈的韌性適應

SDGs:優質教育 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淡水商圈的韌性,來自對地方的洞察力。「淡水商圈文化觀光協會」理事長盧育佑表示,在疫情下,更突顯店家過去依靠傳統方式經營的困難點。為此,店家新型態銷售模式的建立,如何跳脫過去的老式包袱,成為淡水商圈店家努力的目標。
在遊覽人數巨幅下降的滑坡中,2022年「淡水商圈文化觀光協會」邀請本校大眾傳播學系、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和建築學系教授、助教與學生們進駐街區,進行一連串的數位媒體與故事行銷的課程。為了開設「Step by Step」的課程,首先針對個別店家進行需求訪談,以提供直接協助;而後依照需求邀請實務、創新與創生等專業校內外師資,包括:網路行銷、設計地方、打造地方品牌、手機拍攝產品照解密、數位海報設計自己來、行動支付使用全攻略、社群平臺經營與溝通、手機影像片實作、直播演練、碳足跡與永續旅遊、經營觀光與生活共享的城市等。
後疫情時代裡,線上消費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淡水商圈的店家們開闢另一種銷售管道。2022年,順著老街頭漫步到老街尾,在尋常之中,可以發現部分店家開始調整了銷售營運模式。
淡水商圈「一番茶棧」楊先生認為,由本校教授發展的網路行銷內容很有收穫;淡水商圈「台北yes民宿」郭先生表示:「學習經營自媒體以及分析Facebook、Instagram流量,以觸及潛在消費者,我覺得是數位轉型時代很需要的。」;淡水商圈「醍醐大師」盧育佑理事長,覺得自己入鏡拍攝韌性城市形象片展示商品,就像是正式出道成網紅啦!新北市學習型城市耶誕趴當天展出商圈店家的360度商家環景影片,還有淡水百年市街模型,未來希望大家體驗VR沉浸式逛商家的感覺。
數位韌性學習計畫是一個整體有組織的行動,接下來將透過街區共同行銷的努力,無論在產品與整體環境的提升,共同經營這一條豐富的歷史觀光街區,朝向經營一個可以悠遊的虛擬線上選逛的「淡水市街元宇宙」。
關鍵成果
-舉辦12場演講、線上討論、工作坊等活動,參與200人次
-新北市學習型城市耶誕趴,擺攤活動中與參與者互動,體驗360度商家環景影片等,共500人加入淡水商圈文化觀光協會Facebook,或喜愛店家的Facebook
-10家店家的田野訪談,報導與照片等轉譯為內容行銷之用
-10則店家影音介紹短片
-1則360度環景商家介紹影片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01/01
2022

女力手滬前進2022亞洲手創展

SDGs: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夥伴關係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女力手滬的成形
2022年6月女力手滬正式成軍,在「服務科學與管理」一課支持下,企管系涂敏芬副教授與企管系碩二學生劉宇萱邀請三個淡水在地品牌「蜜種子」、「妘羽手作坊」以及「吉剪花」共組女力手滬,以聯合之姿參展2022年為期四天的亞洲手創展,女力手滬取守護之意,用手滬為音,展現我們對世界與永續的熱愛。在工作團隊上,同時也號召企管系企研所學生陳芃君、企管系畢業生高正彥透過專業共同支援協助,從空間規劃、商品販售、體驗策劃再到影片、平面宣傳行銷,歷經近半年準備,全心投入參展。該專案的設計期許大學青年能從中獲得就業即戰力;地方女力職人可透過該專案的支持尋求品牌化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價值共創的過程。
展覽期間的實驗
對女力手滬來說,這是一個測試產品力、描繪顧客輪廓、銷售通路拓展以及結識手創品牌展開跨域合作的最佳實驗舞台。妘羽手作坊表示縱然自身有九年創意市集的經驗,但因生涯規劃之故,許久未投入在該產業當中,對於這次回歸是一個對市場敏銳度的重新培養,妘羽也發現與之前創意市集不同的是素材變得多元,早期偏向精工、飾品與布類,現在則有永續素材的加入,如:竹材、藺草以及構樹樹皮創作而成的構樹燈。
利害關係人的改變
時隔參展後的一個月,我們以生活茶話會的方式,再次聚集學生、地方女力職人與工作團隊夥伴。修課學生發揮企管系的專長,從商業的視角分析大會其他參展商與三個品牌之間競合關係,同步也從行銷層面建議可以如何吸引顧客目光,而女力職人也給予參與後的回饋。
蜜種子創辦人蜜兒則表示這也是她第一次的參展,在互動的過程中逐漸找到自身品牌的獨特性,希望能藉由這次好的開始持續分享我的所愛,也讓它成為我的生活一部分。
關鍵成果
-此行動除了USR計畫支援之外,也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USR學門二年期計畫通過並執行。
-團隊協力由大學端5位師生籌組工作團隊,外加課程中30位學生,共同協力3位地方職人參與2022年亞洲手創展。
-每位學生每週完成學習札記,三個學習要點、二個可應用之處、一段話反思,全班共完成逾13萬字的札記反思。
-產出3套永續手作教案與Accupass行銷方案,四天參展收入達新台幣50,000以上。
-三位職人帶來三種商業模式,蜜種子是粉絲經濟、妘羽手作坊是親子經濟、吉剪花是實用經濟。參展後都有延伸效益,蜜種子持續在粉絲專頁上發揮長尾效應,妘羽手作坊持續研發多元手作教案,吉剪花則受邀前至宜蘭傳藝中心洽商並有意願參與2023年亞洲手創展。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01/01
2022

大淡水教學資源分享平台

SDGs:優質教育 夥伴關係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2018年本校實踐高教深耕計畫,協助淡水地區鄧公、文化與興仁三所小學進行校園環境改造工作,成為聯盟夥伴關係。同時,以海事博物館為核心,積極爭取成為北海岸環境教育基地方向而努力。2020年USR淡水好生活計畫中提出「學習型城鄉建構」關注地方學習的議題。對焦在108課綱實施下,中小學本位課程的發展需要專業知識協助。也回應淡水地區中小學老師與地方文史工作者在2019年共筆寫作「芝蘭堡山海河新視野—淡水三芝地區文史生態區域課程」一書的倡議下。「流域課程」作為主題,好生活計畫老師與興仁國小及新市國小進行共學共備的課程發展工作。2021年舉辦環境教育與流域課程研討會,邀請參與共學共備的老師發表論文,進行交流活動。這個共學共備經驗也受邀在本校教師發展中心舉辦經驗交流與分享。
因應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跨領域多元的課程發展等教育變革,淡水好生活計畫啟動「大淡水教學資源分享平台」透想,希望透過對話、聆聽,以整合淡江大學教師資源及淡水各國中小需求,促進雙方進行交流,建立大學與地方學習的作用,發展一個永續交流機制。
2021年4月26日邀請本校已經有參與中小學的教學服務以及未來有意願參與中小學服務的教師,舉行交流會議分享經驗,並提出建置平台的構想。該年底12月7日邀請中小學校長共同討論後續的合作,聽取與研商構想的期待與操作可能。2022年3月24日進一步舉辦「淡水區小學教師專業社群參訪淡江暨座談會議」更深入的說明這個平台運作的方式。
檢討2022年透過平台所媒合的有限經驗,需要持續努力,並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永續發展的機制。著手整理經驗以出版「大淡水教學資源分享平台通信Newsletter」作為交流,將這樣的理念擴展出去。除此之外,也透過提供中小學教師增能的創客課程的推廣,整備本校既有「達文西樂創基地」的內容與運作,可以發展成為淡水地區一處開放的創客基地。
108課綱是以「終身學習」作為核心目標,中小學是重要的奠基經驗,透過學習城市種種資源所構成的本位特色課程學習,經歷大學階段的專業訓練,在離開學校之後,將來在職場與社會中,將有能力面對未來多變的世界。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01/01
2022

史學敘事之永續行動

SDGs:優質教育 永續城市與社區 水下生命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延續 永續
2020年 史學敍事x AI:開發故事聊天音箱(AI chatbot)-「亮亮」
2021年 史學敍事x電子書:書寫永續議題兒童繪本-《埃及冒險趣》、《如果企鵝在羅馬》、《我的嫁妝店》
2022年 史學敍事xStoryMaps:設計小學永續議題教具包-「小手大學問-SDGs書寫行動包」、「SDGs精靈城市-引導遊戲書」
小手大學問-SDGs書寫行動包
在後疫情時代,教學方法變的更加多元,教學現場也可能從實體空間轉換成線上教室,為因應不同的教學模式,我們進行大學與小學的書寫行動包(教具包)共備共學活動,企圖以製作線上書寫行動包促進大、小學生的在地關懷與敍事書寫。行動策略有二:一為大學教師與小學教師的共備共好;二為大學生與小學生的共學共好。我們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做為書寫行動包的教學與學習議題,從認識SDGs到議題敍事書寫,形成一連串學習與成果的交互作用。大學生透過資料查找和線上軟體(Story Map)製作,將今日臺灣面對的永續議題和聯合國的SDGs理念結合,書寫成系列故事,引導小學生從家鄉走向地球村,進而以文字書寫表達個人想法,達到優質教育與永續城鄉之目的。

操作方式
§大學生的學習:分組自選一項SDGs議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主題敍事書寫和Story Map書寫行動包的製作,再依據小學老師的教學經驗與需求加以修改。從小組合作學習到聽見使用者(小學老師)的需求,形成一個換位思考的完整學用合一。
§小學生的學習:透過淡水國小與育英國小老師在課堂使用書寫行動包,引導小學生認識SDGs和今日世界發展的脈絡,促使小學生學習多元觀點與全球夥伴關係,最終以文字能力表達其想法。
執行成果
於110學年度起,修習世界通史的學生計有166位,完成23份不同SDGs的書寫行動包,我們從中將相同議題的書寫行動包合併與優化,最終選定SDG 4優質教育、SDG 5性別平等、SDG 11永續城市與SDG 14保育海洋體系為第一階段書寫行動包的主要議題。書寫行動包的優化工作,由修課的10位學生於110學年度下學期進行。延續110學年已發佈四份書寫行動包,於111學年度上學期,修習世界通史學生共107位,共完成23份書寫行動包,並優化新增SDG 7能源未來、SDG13地球未來與SDG16多元文化此三項議題。

SDGs書寫行動包
SDGs書寫行動包大集合:https://arcg.is/1X81Gv1
SDG 4 優質教育:課後照顧(https://arcg.is/0mL9j0)
SDG 5 性別平等:性別友善(https://arcg.is/O4jjK)
SDG 7 負擔得起的清淨能源:能源未來(https://arcg.is/1G10uX)
SDG 11 永續城市:韌性淡水(https://arcg.is/0rG4W9)
SDG 14 保育海洋體系:海洋奇緣(https://arcg.is/149PvD)

取得國科會大地計畫經費支持、舉辦教師共學坊
2022年7月,「小手大學問-SDGs書寫行動包」獲得國科會「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簡稱大地計畫)經費支持,將此SDGs書寫行動包推進至宜蘭縣的小學,並與宜蘭縣公正國小教師共同製作SDG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多元文化(https://arcg.is/KH1ir0)。
2022年10月由淡水場域的小學教師提出學習製作Story Map的共備想法,於11月3日舉辦「用STORYMAP製作SDGs書寫行動包之共學坊」,與會教師來自大淡水地區的5間小學,並於共學坊結束後,回到小學展開SDGs推動工作,我們團隊也持給予技術上的支援。
《SDGs精靈城市》-引導遊戲書
《SDGs精靈城市》導覽書理念來自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為推動永續教育,本團隊成員開發一本以SDGs 17項核心目標的引導書:《SDGs精靈城市》。我們居住在同一個地球上,共同邁向永續生活是每一個人共同的責任,希望藉由書中的精靈能力和創意遊戲引導國小學童深入了解SDGs,並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活動會實際影響到永續生態,並進而產生行動。(同理)2022年3月,林嘉琪老師參與「淡水區小學教師專業社群參訪暨座談會議」,推出「小手大學問-SDGs書寫行動包」,做為小學教師的SDGs教具,共同促進大淡水教學資源分享平台之經驗分享與交流,之後更與淡水國小教師進行「小手大學問-SDGs書寫行動包」教學設計與規劃會議,經小學教師分享教學心得,認為「桌遊」較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與關注,因此「西進滬尾」團隊在書寫行動包持續製作外,另開發一套SDGs的引導遊戲教具。
「西進滬尾」團隊賴鴻笙與甘朕宇負責這項引導遊戲教具的開發工作,曾提出多項企畫(發想),並製作模型、測試,最終以《SDGs精靈城市》引導書,得到團隊內部最大的廻響。同年9月,林嘉琪老師、賴鴻笙與甘朕宇同學多次溝通與測試後,邀請黃瑞茂老師參與第一版《SDGs精靈城市》模型測試,再依據建議進行修改後,以此書做為SDGs的引導遊戲教具發佈。《SDGs精靈城市》引導書將17項SDGs化身為18位精靈(其中一項SDG由雙胞胎精靈執行),各具特殊能力,展開星球保衛戰,據此將此遊戲書命名為《SDGs精靈城市》。書中的遊戲有二,可視為階段遊戲,亦可單獨進行。
【遊戲活動一】旨在藉由閱讀與繪圖先建構永續發展目標的初步意涵,精靈繪圖除可達到永續發展目標的親近性,亦可展現學童的創意想像,透過學童的繪圖,教師可了解學生的理解力與觀察力。
【遊戲活動二】以問答遊戲引導學童想出行動方案,達成遊戲指定精靈能力者即為勝利,透過此遊戲讓學童成為可具體執行SDGs的實踐家。
爾後,邀請USR淡水好生活專任助理吳黛艷共同討論優化《SDGs精靈城市》引導書的繪圖桌遊紙製作,並於2022年10月舉辦為期一個月的「SDGs精靈城市徴圖活動」,於11月14日公布「Fairy City 精靈城市」徵圖活動得獎名單,選出17位優選與17位佳作作品。林嘉琪老師將《SDGs精靈城市》引導書及精靈城市圖紙帶入淡水國小班級分享,在分享過程依據遊戲書設計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小學生透過閱讀導覽書中對17位精靈的文字描述,將腦中對精靈的想像以繪畫的方式展現,表現17位精靈的具體樣態,並以此參加徵圖活動。第二階段學童展現出團隊合作的精神,在共同合作下完成一幅色彩繽紛的精靈城市彩繪與SDGs實踐方案的腦力激盪。
透過《SDGs精靈城市》引導書,師生們可在遊戲與繪畫的討論過程中,了解一個人能力有限情況下,一群人互助合作能更快達成目標,我們也可以從遊戲過程中知道,當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其實就是在幫助整個地球與社會環境進行一些些的改變,改變不嫌小,實踐不嫌晚!
關鍵成果
此行動除了USR計畫支援之外,也獲國科會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三年期計畫通過並執行。
團隊協力由大學端5位師生籌組工作團隊,外加課程中107位學生,共同協力5間小學推動。
二班學生共分成23組,完成23份SDGs書寫行動包。
產出1套《SDGs精靈城市》-引導遊戲書,舉辦1場校園SDGs精靈城市徵圖活動,印製30套予淡水國小,電子書傳送予大淡水地區4間學校。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01/01
2022

社區取向的課後照顧據點:小阿德課後班

SDGs:優質教育 永續城市與社區 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社區改變了嗎?」正德里這個子計畫是本計畫中的一個「生活實驗室」的重要案例之一。是以社區生活韻律為參考來作為計畫介入的判斷,開始是以課後照顧為陪伴的主題,以多樣的課程與資源協助發展多樣的課後照顧內容。於是里辦公室除了高齡者的照顧之外,加上課後照顧之後,成為淡水地區里辦公室的重要模範之一。

從課後照顧到社區空間改造,看見社區改變
2018年正德里第一屆參加課後照顧的小孩今年從小學畢業了,在這2022年的USR計畫中,也協助社區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的成果。
(一)本計畫團隊協同正德里里長將這個里辦公室打造成為兼具高齡照顧與課後照顧的據點模式,列為淡水地區高齡照顧據點的典範。並且將此一模式引介到「賢孝里」與「北投里」二個里辦公室。
(二)改變看得見,逐漸形成的社區認同,邀請社區長者與課後班學童參與設計思考的過程,正德里也逐漸在公共空間上有些進展,從里辦公室營造到周邊香草盆栽牆的完成,彩繪牆的完成,形成了里的社區核心空間。
(三)歷經三年時間一點一滴的系列空間營造,也在今年完成了一條貫穿社區的生活路徑,提供社區高齡友善步道,也是兒童遊戲巷,成為一個宜居的生活社區。

形成里辦公室模式,在地經營發揮影響力
五年來,本計畫所陪伴的「正德里」已經逐漸形成多功能的社區生活據點。我們除了支援里辦公室的課後照顧課程外,持續關心高齡者照顧的工作,協助里辦公室對於教學空間與周邊環境營造的支援,也媒合本校課輔社團學生固定協助陪伴課後照顧工作。同時也到社團活動中進行經驗分享,深化社團同學面對實務工作,所具備的態度與作為。基於計畫的推動,與正德里里長共同協助「賢孝里」與「北投里」的社區照顧據點的開設。另外,疫情間,本校化學相關科系自製「次氯酸水」作為消毒使用,動員師生參與生產,這些產品也提供給淡水周邊的里辦公室與社區免費取用。
本計畫不只是關注社會變動中所浮現的議題,也持續參與淡水場域的日常性工作,我們認知到社會轉變是緩慢的,需要長時間的陪伴。與社區組織、里辦公室、教會組織與關心團體的互動是持續的。除了本計畫老師的參與之外,也邀請學生社團的參與。在以場域中的組織或居民作為主體的操作下,社區賦權是重要的,而形成里的治理模式,將提供一套可以複製與推廣的機制,擴大計畫的社會作用與影響。
以正德里作為據點的實踐過程,本計畫嘗試建立「支援社區的生活世界營造」的據點模式,陪伴社區組織或是里辦公室(里長)發展一套在地生活互助網絡為基礎的經營模式,大學可以扮演支援的角色與作用。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01/01
2022

兒童文學與環境敘事

SDGs:優質教育 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永續城市與社區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有鑑於少子化的趨勢、基礎人文教育的重要,中文系於大二開設兒童文學課程之外,並設有「兒童文學研究室」,培育兒童文學創作人才。自2016年起,由謝旻琪老師擔任授課老師,與研究室主持人。由於兒童文學課為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除了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兒童文學之定義、批評與創作理論之外,並引導學生以課堂所學,應用在實際的服務實踐上。如此,佐以兒童文學研究室的深化學習,繪本創作人才的培育、地方文化的傳承與交流,能有更深刻、更廣泛的效果。2018年至2020年,本課程加入USR,於淡水在地耕耘三年,已累積初步成果,出版十餘本繪本,並舉辦發表會多次。至今仍有許多行動持續與轉向。
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
疫情間,修課同學仍持續於地方合作夥伴──「無論如河」與「爬上坡,好書室」兩間獨立書店實習。位於淡水河岸的「無論如河」書店,以及位於重建街口的「爬上坡好書室」書店,都具有豐富的社會運動參與經驗。「無論如河」書店長期關注老人長照、職場正義、青少年身心、海洋生態等問題;而「爬上坡好書室」則關懷街友的生活、流浪貓問題,以及繪本推廣等。兒童文學課與這兩間獨立書店合作已有三年之久,學生實習內容包括書店活動籌備、書籍文案撰寫,營運協助等等,讓學生建立社會責任與公民意識。本年度參與人次共65人,每人18小時。
文史紀錄與文化永續
從既有的在地敘事繪本的創作經驗延伸,鼓勵學生觀察、闡述,以繪本的形式創作,從設計主題、圖文寫作到排版、印刷,訓練學生與實務接壤,未來可做為文創設計、寫作、文史書寫等專業人員。本年度學生創作繪本共31本,籌備中的淡水童詩集1本、海洋教育繪本1本。
議題導向敘事力訓練與成果
議題導向式(issue-based)的思考,是現今很重要的教學訓練方式。中文系本就具備歸納、論述能力,而如何找到議題、帶有社會責任的去製作童書,跨域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2021年,謝旻琪老師與經濟系林彥伶主任合辦「經濟議題繪本工作坊」,帶領學生創作四本經濟議題繪本;又加入由水環系王聖瑋老師主領的「永續水環境萌芽社群」,共同指導學生創作繪本,2021年8月以《搬家的白魚一家》獲水保局「水保好好玩」創意大賽第一名(圖‧文/孫筱亞、古曼均、陳玟佑、何宏文);今年2022年5月,又以《怕熱的清岡先生》,獲教育部「111年氣候變遷實作競賽」銅牌(文/黃冠、葉麗菁、林芳以;圖/黃冠、葉麗菁)。繪本的創作不同於一般的敘事,需以圖、文搭配,議題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具有教育影響力。學生從企劃、設計,將觀點透過繪本的方式呈現,能夠有整合性的思考、人文關懷意識的啟發,並且建立起有意義、有持續性的知識聯結。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01/01
2022

「划向淡海古蹟」水上導覽活動

SDGs:優質教育 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大淡水地區,不僅是臺灣北部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更在歷史的沉積醞釀下,交疊出錯落有致的歷史古蹟與多元珍稀的文化遺產,不僅成為臺灣近代發展的一頁縮影,亦是國際遊客造訪時的必遊之處。一處富有文化和歷史底蘊的城市,雖然促使觀光產業蓬勃發展、具有龐大的旅遊商機,但大同小異的老街風情與千篇一律的商品販售,讓休閒旅遊欠缺特色。
「淡蘭海陸輕旅遊、智慧互動趴趴走」計畫,從陸路的導覽活動帶向海上交通的走讀開發,進一步結合「歷史走讀」與「水域遊憩」,讓遊客能透過「手眼並用」,從不一樣的角度欣賞淡海古蹟之美;有別於一般觀光船或舢舨船的乘坐體驗,本方案將由專業教練帶領遊客進行獨木舟的操艇訓練,並設計從海上進入淡海流域的導覽路線,包括軍事航線、商貿航線、宗教航線,以及民用航線等,實境還原過去在國內外船艦進入淡水的場景,而遊客不僅能單向聆聽歷史故事,更能因實際操艇而親身感受到季節洋流、水域變化,以及先人眼中的美麗土地與家園。綜觀世界一流觀光都市,河流與海域都是旅遊產業的命脈,也牽動著河岸邊各種遊憩景點與商家的總體發展。
水域走讀・從河上看淡水
「港動淡水:文化行旅-獨木舟遊古蹟」,於2022年6月4日及5日與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合作舉辦,首創淡海地區的水域走讀活動,呼應早期歷史是從海洋的觀點看淡水,當時的交通工具以海上的船舶為主,因此人們都從海上看淡水,並從海上可以全盤掌握淡水發展的概況。與從陸上只能局部的了解有所不同,因此,應該開發更符合當時歷史的走讀方式,如此更容易吸引遊客來了解淡水,而創造獨特的創新體驗因此獲得各界的熱烈迴響,報名人數幾乎在不到一分鐘內即被秒殺,顯示出大家對這種新形態的走讀行程相當感興趣,並受到電視和平面媒體的報導,報導數量超過20篇。

由於本校購置數十艘獨木舟、20件救生衣和20件防寒衣,以提供活動時所需的安全保障和舒適度,因此未來將以結合文史與體育的跨領域課程,深耕導覽人才,並持續與遊艇公司合作,將遊程延伸至週邊景點與商家,成為套裝式的水域走讀旅遊行程,進而帶動淡海地區觀光產業的整體發展。在媒體廣泛宣傳下,更引起了在臺灣的外交使節、旅遊業者與相關產業的關注,對划獨木舟和乘坐遊艇了解淡水歷史相當感興趣,並希望進行未來的規劃。相信這將成為北臺灣另一個觀光旅遊的亮點。
關鍵成果
在參與人數部分,本方案首先與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合作,每場次限量12人,共2場次,1人收費500元,而在活動開放網路報名後,不到一分鐘報名人數幾乎秒殺,因此加開水域觀光導覽,亦即乘坐遊艇方式進行走讀。由於報名熱烈,故後續加開數場活動,參與活動者超過800人次。

相關報導
媒體報導:獲各大媒體報導超過20則,摘錄如下:
中國時報「獨木舟遊古蹟」名額秒殺!淡水古蹟博物館7月加碼推出遊艇版」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627003711-260405?chdtv (2022/06/27)
中華新聞雲「淡水河上走讀 首發獨木舟遊古蹟」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598059 (2022-06-04)
青年日報「獨木舟遊古蹟」 開啟河上走讀新模式」https://www.ydn.com.tw/news/newsInsidePage?chapterID=1504582&type=undefined (2022/05/30)
自由時報「淡水古蹟博物館推端午限定「獨木舟遊古蹟」 明中午開放報名」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937116 (2022/05/24)
聯合新聞網「淡水古蹟博物館端午巡禮 首發獨木舟遊古蹟」https://udn.com/news/story/7323/6357232 (2022-06-01)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01/01
2022

種下地方生活之種子,開啟感官與地方共好

SDGs:優質教育 永續城市與社區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本計畫執行的二大主軸,分別為關係人口的培育-學生,以及地方產業的扶持與合作共創。一則協助學生理解地方產業及人口事務,以利於踏出校門後能有益於社會;再者,學生對於地方情感的強化,是未來有利於面對並力助於人口問題及產業聚落重整之狀態。
2022年度,食農團隊共有104場大小會議、約訪、課程、體驗等活動,綜合參與總人次為5,138人。計畫執行之區域範圍以新北市淡水區、三芝區、石門區、金山區為主,而團隊學訪行程最遠足跡至嘉義縣梅山鄉瑞里社區,協助土石流受災復原地區進行地方創生業務。

北海岸農情耕耘
計畫執行活動遍佈校內外,而活動性質有地方共好、社區農事參與、社區青銀共創、農產契作、企業合作活動、成功案例參訪、校內教師成長課程、學生微學生課程、農事體驗、專業講座等。相關合作單位大部分遍佈淡水、三芝、石門、金山地區農場之外,更包含地方青年培力站及文化走讀協會等。並密切與區域內的相關公部門合作,如:新北市政府農業局、三芝區區公所、石門區區公所,並就地方創生及農業推廣方面簽訂合作意向書。

將學生投入與場域業者合作,將活動與合作過程與成果記錄、編纂,並學生整理、美編與設計,產出關於地方創生及食農教育之書籍兩冊。此外,並拍攝有關探討北海岸地方創生影片一支,以及統整五校以上共創北海學校成果與研討會,將活動集結出研討會成果報告一冊。並於2022年獲得臺灣永續發展協會頒發之永續行動銅等獎。

食情之合縱連橫
除與校外各公私部門合作之外,本計畫亦積極與校內單位合作,擴大學校關係人口進入地方。例如:與本校國際處合作,帶領西雪梨大學參訪團進入石門區嵩山社區、及訪視淡水河之漁業及水文;與本校體育處USR Hub計畫合作,共同協助社區樂齡學員實現青銀共創及食農教育課程;在與視障資源中心合作方面,則帶領中心師生進入石門茶業產區,就視覺以外開啓所有感官,體會地方的農業及茶道芬芳;並與教官室合作,共同推廣學生進入社區,體驗並協作農業基礎投入;更與衛保組合作,就食農教育的角度導入營養觀點,讓大家可以在便利的基礎上,可以吃的更健康及美味。

而計畫之重便是學生之參與,因此所有行動在規劃初期即全力著重於學生之參與程度。如食農教育微學分之執行、校內飲食調查、地方社區田野調查或是參與新北市青農活動之行銷,或是協助三芝區農會地方行銷上,學生對相關議題之興趣與對地方情感之關注,製作出的成果與出版品也具有一定水準。

本計畫堅持持續帶領學生,進入北海岸地方社區進行地方創生及食農教育課程,並期待能有協助地方增加關係人口及地方行銷之效。盼望能在參與學生的心中種下地方生活之種子,以利未來國家發展、地方分工之效。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01/01
2022

地方創生擾動、活化經濟動能

SDGs:優質教育 永續城市與社區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本計畫針對農業中六級產業建立與各區性質之差異,對應新北市北海岸各區採取不同之合作方式,合作場域包含淡水區、三芝區與石門區,針對以下各區介紹如下:
淡水區的擾動策略
本計畫聚焦於地區青農留鄉的議題,如:原豐農場、樹林口農場、阿三哥農場及牛埔農場。這些農場皆由三十歲上下的回鄉青農經營,這群以農業工作者身份立足淡水的青農,以大學課程資源投入來與農場互動。藉由食農教育到地方創生議題,從關係人口培育角度給予學生更多刺激,是本計畫於淡水區的執行重點。
2022年所開設之北海岸飲食文化微學分課程,便以青農為主軸而開設,向本校教職員生介紹當地特色農產與飲食。朝向導入食農教育推動,創造農業的新附加價值,以邁向優質的六級農業前進。阿三哥農場張哲岳曾分享「沒有好食育,就沒有好農業」,事實上從吃的方式下手,來推廣食農教育與地方農業,對學生更具吸引力且直接而有效的。

三芝區的擾動策略
三芝區,在北海岸各區中是農業銷售最穩健的一區,所以在三芝區的合作上,則集中配合三芝區的行銷工作執行。主要合作對象是三芝區農會推廣組,及甫獲國發會肯定具地方培力資格的二號倉庫藝文空間。本計畫力於此二級單位向三芝區青農及耆老展開一系列的合作。

在手段上除了地方創生影像之製作外更進入校園,以三面六向之食農教育精神來培育關係人口。管科系之廣告行銷課程,讓農友與學生分組討論地方農業之行銷現狀,並在校內設攤進行創意推廣。同時並以契作理念,與富邦保險單位合作,在三芝埔頭坑水田推動公益契作。並在筊白筍節時,再運用公益契作的埔頭坑水田,舉辦水田排球運動行銷,吸引更多人潮關注當地農產情形。
石門區的擾動策略
石門區,是北海岸中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其戶籍人口僅約一萬一千餘人,為2022年臺灣前七名的人口流失比率最高區。本計畫與平均年齡最高的山溪里嵩山社區、有機試作的大傻瓜農場、石門有機農場及該區最年輕青農經營的一良茶屋合作,並與石門區公所緊密聯繫,配合進行各類推廣活動。
山溪里的嵩山社區擁有全台少見的石砌梯田,該農村文化有許多值得保存之處,因此從一級+六級農的生產協助,到農業與食農體驗的加值,是本計畫持續推動的方向,諸如:從春耕前準備到插秧、農事準備及收割。更結合經濟系的勞動經濟學課程,讓契作深入勞動經濟學研究領域。管科系為主的學生團隊,於暑假期間多次進駐及採訪,集結田野調查之結果,編輯成「石門梯田」一書,並協助該社區與水保局,讓梯田之整治經營獲該年度工程金質獎。
阿里磅地區的一良茶屋,除了在校外開設相關之課程外,更協助新北市政府農業局對茶葉的行銷,因此獲得新北市政府頒發「農業創生大學聯盟」獎狀,而今年學生團隊則以「石門找茶」為主題,發表行銷企劃。
金山區的擾動策略
金山區則有相當成熟地方創生團隊,如賴家華的北海創生、楊儒門的「儒門雜貨店」及彩田米,都是相當值得效法的對象,也是北海岸地方創生及農業行銷的專家。本計畫以持續交流及學習的角度合作,除地方創生的影片請益外,更多次邀請進行講座來強化以食農為基礎之地方創生推動。

關鍵成果
1.共好合作
校內單位 8單位
合作小農 34人
政府單位 6單位
民間企業 12間
2.社區共創
學生教職員參與數 5769人
跨校參與人數 815人
社區民眾參與數 3,853人
3.深耕回饋
合作產出成果 12件
學生投入競賽 23人
學術發表人數 16人
聯盟與獲獎 2件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