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為了增能老師在實作課程上的嘗試,特別是面對真實世界的議題討論,探索工具是重要的關鍵。本校將組織相關設計領域的師資,結合未來學專業所倡議的「未來思考」工具,強化師生的探究能力,可以符應108課綱的「終身學習者」目標。
生活實驗室
面對變動的未來,將真實場域當作為「生活實驗室」進行課程操作的連結,強調議題的真實性,嘗試系統性地與使用者「共同創造(Co-creation)」。面對社會轉變的議題,以創新提案作為啟動,結合行動與研究的開放性創新操作系統。這是創新課程努力的目標。
彙整本校前五年計畫累積的不同連結程度的課程經驗,如下表所描述。過程中也將這些經驗整理成為演講,透過本校的教師成長演講進行交流活動,這些將學生帶到場域的課程,經過整理之後,回饋全校老師參考,可以成為課程創新的經驗。同時,本校鼓勵老師將這些創新經驗整理成為可以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提案,以及參加本校的創新教學獎勵。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農情食課計畫認為,社會責任實踐並非老師及教職人員專有之事。引導學生的參與甚至是投入社區才是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核心。本計畫在2022年期間所執行之活動及學術活動,皆有學生之身影,比較有績效及有長期觀察效應如以下:
開設食農教育微學分
因應於2022年通過之「食農教育法」,本計畫與全財管四年級陳薇安同學以及教科系二年級陳雅淯同學、西語系吳心語同學,共同在同年度開設食農教育微學分,結合地方青農及飲食業師,秉持著「想要農業好必須吃的好」的基礎下,以一堂課兩到三小時的課程,在2022年期間開設約十六堂課程。範圍涵概地方飲食、地方歷史、及地方產物特性等方向,以實作與說明共進之方式。業師與主持同學之共同引導下,讓參與課程之教、職、員、生、社區人士都能深入淺出的增進食農教育知識。
深入地方田野調查
北海岸地區除淡水外,其餘地區皆有人口流失之問題。2022年初以內政部統計,石門區是全台前七名的社會增加率負值地區。管科系二年級陳奕晴等七位同學,於暑假期間深入石門區,人口移出最明顯之山溪里嵩山社區及出磺口農場,進行田野調查。該社區在十多年前曾一度人口不及十餘戶,但在地方社造後成為臺灣有名的社造案例。學生多次拜訪地方人士及公部門,於10月時將其調查結果,並於11月時本計畫舉辦之北海岸七校農業聯合研討會中公佈。
與地方青農共同思索行銷企劃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與本計畫於2021年後頻繁合作,於2022年在推動新北市農業創生項目上,結合 5% Design action設計公司行銷專業,讓大學生能夠進入地方場域,利用創意與地方青農共同思索行銷新方向。公行系宓慈恩、全財管陳薇安、唐榕岑同學,與石門區一良茶屋合作,推出以「門中找茶」為主題之茶文化創意行動,並於11月15日於三芝區牧蜂農場發表。
將廢棄物化為土地的養分
結合水環系高思懷教授專業引導學生進入農業社區,水環系研究生歐俞昕利用當課程助教之職能,結合固體廢棄物課程,與淡水區樹興社區樹林口農場合作。協助農業社區以永續為目的,以農業廢棄物經由堆肥,轉化為對作物及土壤有用之有機肥料。
校園飲食營養調查
管科系研究生彭賢炘、西語系吳心語、教科系陳怡璇三位同學,在計畫及學務處之協助下。以管科系的「管理學」課程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加入本校衛保組護理師及營養師之協助執行「飲食新觀點」計畫,以瞭解便利商店健康營養餐食的搭配,以近千人份的問卷及購買資料中比對,整理出本校教職員生利用便利商店做為午餐時之營養情形並做出報告。並在前述11月之七校聯合研討會中,學生的深度參與、投入,均回應了農情食課計畫主要目的,培育關係人口(學生)與地方情感更深刻的連結是推動地方創生的關鍵因素之一。
關鍵成果
1.人資提昇
關係人口觸及數 11225人
實踐計畫份數 15份
業師互動培育 81場
2.情感粘著
學生參與數 5148人
學生教職員常態參與 838人
學生主持活動數 32場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構築-燕子遊戲巷
淡江大學建築系與正德里里辦公室共同合作,試圖透過建築空間營造與社區參與活動的企劃,讓構築實踐的場域能夠深入到淡水在地的社區當中,並試圖透過鄰里公園角落的空間改善營造計畫,為社區居民開創更多可以休憩活動的空間,增進鄰里居民間各項交流的機會與可能性。將缺乏活動的區域,透過置入空間平台等裝置,導入更多的休憩空間與觸發新活動的機會,把空間藝術、建築之美,帶進淡水的社區環境之中。本案希望能促進大學的專業,與在地的社區,能夠有深入的交流與認識。
在〈燕子遊戲巷〉的實作過程中,對於真實的生活情境或擔憂,都是場域設計中的重要元素,同時也期待因為新空間元素的出現,能夠進一步改善、優化鄰里間的居住品質。本案採取引導式設計,首先先由本校建築系教師群與正德里辦公室、淡江大學USR辦公室夥伴們溝通後,找到規劃方向,隨後再引導同學進入場域去觀察並發現問題。首先進行基地的環境觀察與紀錄,隨後在一連串的設計參與與實作互動過程中,逐步地修正對於〈燕子遊戲巷〉的生活想像,以及所採取的場域介入方式。過程中也成功讓往來的社區居民與學生體驗到環境的魅力與改造的力量,進而提升大學生與社區間的溝通、合作、認識與互動。
在整體的規劃概念上,由於正德里與米粉寮間的連接步道,是正德里黃俊雄里長爭取多年後,才為社區爭取到的友善步道捷徑,能夠讓鄰里居民能夠更安全快捷地前往米粉寮區域的公車站。由於該步道位於正德國中的橄欖球場旁,在正德里側則有里長爭取的兒童遊憩設施,且在米粉寮側則興建有標準且舒適具夜間照明的籃球場,因此該步道也成為鄰里居民經常散步、遊憩的場所。經過多次討論該步道近一步活化使用的可能性,隨後便提出了〈燕子遊戲巷〉的規劃,希望能讓各年齡層的小孩、父母、老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可以停留、活動的地方。讓步道不只是步道,還是社區的聯誼與休憩的中心。透過對於現場環境的觀察,以及對於社區居民對此步道的使用方式與習慣後,學生們先以步道因周邊環境、樹蔭所形成的不同場域氛圍為分區設計的發展點,隨後以空間劇本的塑造,來分段形成不同的入口意象與場域氛圍的設定。
遊戲平台
在具體的細部設計上,因應空間劇本的設定,而規劃了三個空間裝置作品,座落在〈燕子遊戲巷〉的步道上。從正德里的方向進入基地,所碰到的第一間作品是〈遊戲平台〉。從正德里的方向走進基地內部的步道,首先會先穿越深受附近小孩所喜愛的吊索遊具、溜滑梯與鞦韆等兒童遊憩設施。也因為遊玩的小孩眾多,年紀較小的孩童便較難與年長的孩童共同在前方的場域活動。因此,我們規劃了一個較低矮的遊戲平台,提供年紀較小的孩童在此遊憩,同時也提供家長或陪伴者可以在旁邊休憩的座椅與平台,甚至一起陪同玩耍的地方。而這個遊戲平台,也提供觀賞旁邊橄欖球場球員奮戰的風景,並引導居民的眼光前往前方〈故事書屋〉的方向。
故事書屋
〈故事書屋〉座落在步道中一個轉角處,轉角處則設置有一盞路燈,而這個轉角也造就基地中一個較為方整的腹地。這在基地觀察的過程中,這個地點引發了許多的空間想像,也為「步道」空間的穿越性,提供了一個可以停留的空間範圍。在此,我們規劃了一個「家屋」的框架,並在其中設計了可以圍坐的區域,來提供鄰里居民一個短暫的聚會、聊天、說故事的場域環境。而路過的鄰居,也可以隨時被召喚,或是短暫地投入這樣的聊天聚會中。
藝廊・椅廊
穿過〈故事書屋〉之後,在接到跨越水圳的橋樑之前,整個步道的腹地開始變窄,兩側的樹木高聳,並具有相當的樹蔭遮蔽。在這裏出現的是第三件〈藝廊・椅廊〉作品。我們希望行走在這段步道上的行人們能夠放慢腳步,稍微感受一下微風從林隙間穿越的涼意,以及帶起樹葉間摩擦的聲音,或是去細細地觀察到,被風吹落的樹葉,在空間旋轉飄落的曼妙舞姿。因此,我們在步道旁,設置了不同高層的平台與座椅,意圖提供不同的停留與休憩的姿勢。而靠近水圳旁也設立了較高的牆面,也希望日後正德里組織之「小阿德課後照顧班」的美術作品,能夠在此展出,除去讓孩童的作品有機會被公開展示以外,也能讓鄰里居民在日常生活的行走經驗中,多增添一些藝文氣息與童趣。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由經濟系林彥伶師生團隊所進行的國際鏈結工作,2022年進一步深入了ECC所在的PO村一些家庭屋舍裡,更清楚接觸與瞭解PO村貧富分布與學童就學情形。同時,也延續前兩年的水資源議題,於當地舉辦了淨水工作坊,並將PO村與其鄰近的五個村落的地方頭人召集起來,一同認識水之於生命的重要性,並尋求水質問題的解決,協助在地居民深刻理解淨水的方法以及公共衛生的重要性,提升當地人對良好水質的重視,減少當地人們頻繁面臨致命性疾病的可能性(如當地嚴重的登革熱與痢疾)。2022年的行動成果可以分為三面向說明:
縱向深耕
透過舉辦淨水工作坊,建立村民公衛觀念:我們以工具進行在地水質檢驗,發現暹粒河水與各家門口的地龍水竟然分別是極酸與極鹼兩種結果,對生命有所危害,因此提升生活用水的安全性是首要工作,透過環衛教育課程加強傳達知識與共識。我們在ECC的協助下,邀請鄰近五個村落的學生與地方頭人參加,於工作坊中教導他們透過三個步驟取得安全飲用水,並正確洗手,預防疾病、提升衛生條件。
持續進入校園推動科技教育:我們將電腦帶入社區中小學,並設計互動教學教材進行課程,也提供給當地教師持續使用。課程內容能提升青少年未來職能的培養,增加未來爭取更好的社會流動翻轉條件,協助跳脫循環性貧困,降低社會依賴與問題。
繪製地圖深度發掘在地問題:此次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我們進入不同貧富狀況的家庭裡,並將我們所見的PO村地圖畫下。當地因貧富的差距,對應著落差極大的屋舍樣貌,他們的孩子在校園裡也對應著不同的貧富分班機制,當然,也影響著他們在未來不同的人生發展。持續透過國際教育的資源協助翻轉當地孩子的未來,是我們堅定的行動與目標。
橫向連結
南向經驗整合、匯聚行動價值:為了未來共同行動的可能性,我們將南向國際鏈結經驗匯集,從PO村透過連線方式將四所大學連結起來(淡江大學、中原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南華大學),再加上當地ECC的參與,在2022年8月16日於PO村的中學校園裡舉辦國際鏈結研討會,一同研討疫情後的新生活與新經濟型態,包含菲律賓經驗(高雄醫學大學)、印尼經驗(中原大學)、泰國經驗(南華大學)、及本計畫所在的柬埔寨經驗(淡江大學),醞釀可能共同行動的契機,彰顯SDGs永續意涵,並能在大學社會責任的架構下,將臺灣經驗鏈結國際,作為智庫也作為借鏡,實踐永續發展價值。
ECC形成村落教育中心
與ECC在過去五年的國際鏈結夥伴合作,到2022年形成一個重要段落,透過這些過程的累積,讓ECC更加確立村落教育中心的角色,對當地而言已然不可或缺。PO村的人們可以從ECC這個據點連結臺灣、連結國際,我們則透過ECC將淡水經驗帶到這裡,並能持續對當地產生影響力。在國際鏈結的工作裡,持續且有效的合作夥伴與據點是最重要的成功關鍵,而ECC是這些合作能順利推動的核心點,形成具大學社會責任國際鏈結意義的教育基地。
關鍵數據
參與的學生(人數):2022年海外7人、國內36人
地方人士參與(人次):2022年海外的地方參與約2500人次、國內培訓活動期間的地方參與約1300人次
贊助設備(台):筆記電腦20台(由華碩文教基金會提供再生電腦)
課程的結合與投入:
經濟學系大學部勞動經濟學(18週、3學分),授課教師:林彥伶,修課學生:54位
經濟學系碩士班勞動經濟學(18週、2學分),授課教師:林彥伶,修課學生:6位
課後的培訓活動(時數):
時數:約80小時,2022年1月至12月。
國際研討會:1場,2022/08/16。
地方工作坊:1場,2022/08/13。
成果紀錄片:共7部。
研討會版本:
成果展場次:校外,2022 USR EXPO短講1場 (題目:時光旅人17),地點:松山菸廠。校內,主題:2287砍波迪亞行動,為期5天,地點:黑天鵝展示廳。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側重在「地方場域的實踐」,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側重在「教學現場的實踐」,原先看似分離的概念,在2019年有了交集,因為新增了[專案]大學社會責任(USR)這個學門,於是如何結合「地方場域」與「教學現場」,以及同時融入「行動研究」,成了「一身三任」的挑戰。
本校在108學年度通過2件計畫、109學年度通過2件計畫、110學年度通過3件計畫、111學年度通過3件計畫,共計10件計畫。其中,教育部於110學年度起,在USR學門中再將期程區分為「一年期」與「多年期」,在110與111學年度中,各有1件計畫獲得多年期補助。另外,教育部每年也會選出「績優計畫」,由建築系黃瑞茂教授所執行的《就地拼貼術—參與式的設計工作坊之行動研究》獲得績優計畫肯定。
在這10件計畫中,有4件計畫同時與本校的USR計畫「淡水好生活」相關。分別是黃瑞茂教授於109與110學年度的兩件計畫,以及涂敏芬副教授於110學年度通過的多年期計畫、黃奕智助理教授於111學年度通過的多年期計畫,這4件計畫均與「淡水百年市街」發生連結。
社區營造服務
黃瑞茂教授以「社區營造服務」課程投入「田野學校」的經營,是本校率先以暑期密集與共授的方式,在本校傳統教學體制上實施面對地方的先驅形式,透過參與式設計的方式捲入多方利害關係族群。110學年是針對淡水倍增的移居人口,構想疫情之後的在地安居的議題,進行「住在公司田溪旁工作坊」。這系列工作坊課程定位是有任務的學習,邀請在地工作社群與居民一起參與,分組探討議題,兩年工作坊邀請業師、演講者與評論者15位、地方工作者參與15位、學生參與64位。田野學校每年的工作坊成果均提出5個提案,成為本校後續執行USR計畫工作的依據。
服務科學與管理
涂敏芬副教授是以「服務科學與管理」課程,偕同來自生活在淡水的三位手作職人(蜜種子、妘羽手作坊、吉剪花),共組「女力手滬」聯合品牌,以夥伴關係共同參加2022年為期四天的亞洲手創展,這是一個B2B2C的商業展會,嘗試經歷一段從手作創意到手作創業之途。工作團隊擔負服務支援系統推進手作品牌化,賦能女力商業思維與創業實作。兩年行動歷程中,在1位創業青年擔任課程助教的協助下,共帶領64位修課學生與女力職人互動,上架7場活動至Accupass,在四天展會上創造出近新台幣6萬元營收,而激發女力職人考慮創業的可能性。
構築
黃黃奕智助理教授則以「構築」課程,透過自力營建、構築實作的方式,讓建築專業得以進入社區實踐。在111學年度執行教學實踐計畫之前的兩年就開始操作,三年的暑期工作營,以持續性的建築間設計服務,帶領125名修課學生,服務4個地方場域(齊柏林基金會、興仁國民小學、頂田寮有機農場、正德里文中八公園),創作出12件環境空間裝置。
USR教師的一身三任,在「社會實踐」的使命下融入「教學創新」,並進一步透過「行動研究」深化大學社會責任的意義,在入世學術(engaged scholarship)的關懷下,以身為度,繼續行動。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地點:淡江大學
活動內容:
創客自造趨勢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大家重視,從創意的加值性來看自造者可以透過數位自造機具,如雷射切割機、3D列印機、CNC機具、開發版和感測器來設計和實踐作品的製造。另外社群的共享性也加速此活動的蓬勃發展,個人或群體將自造過程與成功失敗經驗透過平台分享,讓自造者可以不用重蹈覆轍失敗的原因,且能加值客製化與延伸新的作品。創客活動帶動創意加值與產品化的新思維,對於K12的課程能有更翻轉的創新做法。
淡大達文西樂創基地成立於2018年,成立宗旨為培育創新與創意精神,塑造校園創新創業環境,協助自造者落實創意實現化、構想商品化,其場地空間:包括進駐空間、自造工坊、電腦教室與實作教室。達文西樂創基地位於操場旁司令台一樓內有大坪數空間,師生可於樂創基地進行創客教育活動和自創作品進行展示與推廣。
USR促使大學作為地方永續發展的協力者,透過「人才培育」與「在地連結」,鼓勵大學落實社會責任,強化大學與區域城鄉發展之在地連結合作,並讓大學更深入了解地方發展脈絡,理解地方問題,提出可能創新解決對策,培養新世代人才對真實問題的理解、回應與採取實踐行動能力,增加在地認同,激發在地就業或在地創業意念,活絡地方成長動能,促使區域能夠創新。淡大達文西樂創基地秉持USR精神,藉由教師帶領學生以跨科系、跨領域、跨團隊、跨校聯結的力量,或結合地方政府與產業資源,共同促進在地產業聚落、社區文化創新發展。
在嚴峻的疫情下,2022年淡大達文西樂創基地仍然績效有佳,承辦8場工作坊,受惠師生達百餘人。自造工作坊議題與內容相多多元包含:STEAM創客教育:3D列印掌上小鋼珠迷宮台、STEAM創客教育:雷射切割雕刻設計自造基礎課程、智能仿生飛行器創客自造、Tello掌上無人機挑戰與程式操控、手作索拉花、手作網袋編織、胺基酸寶石皂、手作花布包等8場自造活動。
跨域共學:涵蓋科學、科技、工程、藝術、設計等五大領域的結合。
素養發展:包含科學觀素養、藝術創作素養、STEM素養等三大素養的整合。
單位交流:
關鍵成果
跨域共學:涵蓋科學、科技、工程、藝術、設計等五大領域的結合。
素養發展:包含科學觀素養、藝術創作素養、STEM素養等三大素養的整合。
單位交流:包含地方社區里鄰鄉鎮、國小國中高中職等跨單位交流。
活動時間:
Sat, Jan 1, 2022 ~ Sat, Dec 31, 2022
地點: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156巷10之2號7樓
活動內容:
■ 活動時間:110年12月04日 星期六 09:00–17:00
■ 活動地點: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156巷10之2號7樓
■ 活動目的:校外社區服務學習,為淡江大學持續推動的自主學習課程之一,以淡江大學為中心,結合大淡水地區社區服務單位需求,將學習場域從學校擴展到社區,藉由服務學習課程讓同學認識淡水在地文化,拓展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而養成勤勞負責、重視公益、服務群己與互助合作之美德,深化親土親人之人文關懷。也期盼透過這類型的活動,牽起學校、社區與學生的連結,為地方社區注入青年力,進而推廣計畫宗旨,也對校園支持型農業做更深的推波。
活動時間:
Sat, Dec 4, 2021
地點:淡江大學淡水校區學生宿舍松濤四館公共區
活動內容:
■ 活動時間:1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11:30–13:30
■ 活動地點:淡江大學淡水校區學生宿舍松濤四館公共區
■ 活動目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的樣子由這些元素所建構而成,連文人雅士亦不免俗為此煩惱。而這七件事中,唯一被拿來當養生飲品,又是下廚良伴者,就是醋了。這次邀請到陽光庭園自然療法推廣中心的創辦人:彭玉彰講師,來向我們淺談醋的歷史來源、種類分別及如何健康的飲醋。
活動時間:
Tue, Nov 23, 2021